浅议高校道德生活视域下道德价值的建构

论文类别: 教育学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论文作者: 胡刚
上传时间:2011/11/18 23:08:00
  论文关键词 高校道德生活 道德价值 伦理道德
  论文摘要:高校道德生活的直接目的在于能以此形成受教育者健康的道德价值体系,以及内化为个人品德规范的道德人格。本文从高校道德生活的解析出发,探讨了高校道德生活中大学生各种伦理表现,以此提出在此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道德价值的内涵以及建构途径。
  高校道德生活的最终目的是着力于学生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培养出现实道德生活的真正主人,这样的人必定具备以社会道德底线为基础、以大学美德伦理为主要内容、有正确道德价值取向的、并经过道德实践检验的现时代道德人格。而我们所倡导的就是这种健康的道德品德规范,也是大学生在各自道德生活中理性道德行为存在的内在基础。
  一、道德生活:高校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的环境因素
  人作为道德的存在,其最鲜明、最生动的意义就在于他有属于自己的现实的道德生活。其道德的存在也无非是他的实际道德生活的过程。从根本意义上说,把道德视为调节社会关系,完善主体自身的手段,就决定了道德生活是有关人们利益关系的实践理性生活,是追求人格完善,社会和谐与公正的创造性的生活,显现了人自身从能动,实践的角度,把握社会道德现象的特征①。把实践道德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其实质在于把道德的发展作为主体生活的一部分,因而把道德教育的过程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实践的,流动的过程,使其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②。
   (一)道德与生活的伦理关系
  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约翰·杜威就曾主张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就是要承认一种积极主动的道德。道德不再是默想的静止物,而变成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和实践。iii同样的,理性的道德生活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从现代社会道德人的培育角度来看,在道德生活中,为了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这些规范和要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过筛选和积淀,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道德标准,并通过舆论形式、评价样式以及人的内心体验去规约人的所想所行。同时,在道德认知的内在固化过程中,道德主体对其外在的道德要求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积极体认、主动领悟、有目的地选择,逐步达到自律的境界。道德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因素,它是融入、渗透于生活的,它存在于与生活的整体联系之中。在道德生活这一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也才能能动的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
  (二)高校道德生活的伦理表述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发展与进步根源于经济,又反作用于经济。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的现实状况来看,他们的道德价值已深深烙上市场经济的痕迹,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来审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这才有益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③主义道德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iv。
  可以说,大学生所接收的外在生活道德以他律性特征为主,大学道德生活以自律性为主,前者为行为范式,后者为行为境界,他律与自律相互关连,相互作用,使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与生活道德中逐步涵养成有独立行为准则的道德人④。所以,高校道德生活的特定环境,不仅对生活道德所设定的规范要求要尽量人性化、开放性,还要为道德主体的自律考虑,尽可能多方位影响和渗透,使大学生“应然”道德标准在可行性、可接受性中与“实然”道德行为尽可能的趋同,接受过道德生活熏陶的学生在道德生活中选择行为时,会考虑道德行为实施理由中的“应然”暗示,让自己的道德约束在生活世界中的意识或行为做出正确的反映,将知识教育在人文和科学的交融中,具体到生活中的人的教育中,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赋予知识更丰富的意义,以实现受教育者自身的生存价值。
  因此,受教育者要求在这种道德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受教育者的行为,不仅要合于道德要求,更要出于社会主流道德价值体系的要求。这意味着道德主体的行为必须是经过思考后自觉自愿自主选择的行为,而且这种选择必须同道德要求相一致,他的任何道德行为都应该是自觉自愿自主的自由选择。只有当人在道德中构成人的主体性的种种人类本质特征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时,道德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才是一种自我约束的方式,才是受教育者掌握世界的方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道德领域具体化为道德活动的主体性。
  二、高校道德生活环境中的大学生伦理价值表现
  当前,在能动的现实道德生活中,所有人极其强烈地统一着自己的智慧,情感,意志,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实践,改造中去,使自身的一切潜能和可能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一方面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力量,诱使人不断地投入到生活的过程中去;另一方面,从中体验履行道德生活的愉悦和道德之于人自身发展的价值⑤。然而,我们一直以来对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的虚空、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道德教育实效的低下,青年大学生错位的道德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化,善良的“本心”缺失
  我们常说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以一种能使人与人之间安乐,祥和,有利于人的自由独立和人格的完善,作为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责任感和起码的道德界限,我们做善良的事会让我们的内心安定,这是善良的起缘,这是人们就自身的关怀的一种延伸,是形成独立的自我人格和道德准则的伦理基础。从湖北襄樊文五名受助贫困大学生因不思感恩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到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规定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⑥,再到流传于网络上的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火灾视频中出现的幸灾乐祸甚至嬉笑的声音,警示我们强调主流道德观念的紧迫性。而从以上事例中我们看到的是由于善良的“本心”缺失,凸显出一些大学生道德质地的脆弱,更谈不上说养成“足够的善良”了。
  (二)道德伦理意识呈现出发展的矛盾性,时常处于道德选择的模糊状态
  在道德观念判断与选择上。在缺乏对道德受教育者足够尊重的道德生活体验中,由于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使学生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体认,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如果长久的生活在这样的状态里,就会丧失生活的意义感,迷失自我,而且一味地服从会影响个人的道德意识和内在力量的发展,失去真正进行道德选择的权力,就不能形成对社会成熟的责任感⑦,一旦需要运用内化的道德习惯来决定道德行为时,青年学生在道德伦理取向上的迷茫与矛盾也就出现了。
  三、在大学道德生活视域中现时代道德价值维度与建构对策
  作为道德生活实践领域的价值形态,道德价值是道德生活领域中的事物或行为对于社会或个人的作用和意义,满足主体需要性是道德价值系统中的一种特殊规定。而以善恶观念为基础的道德“价值”是伦理生活和道德思维的根本存在特质,道德价值以“应然”为基本的表达形式。道德价值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主观性、动态性相统一的特征,既体现人们对道德生活的自觉和规范,又体现人们的道德理想和超越精神⑧。道德价值实现要满足四个条件,即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⑨。
  道德价值是道德关系的表现和确证,它通过对特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肯定和否定,通过对善与至善的规定,来体现人类价值追求的“应当”以及主体性要求。⑩合乎伦理准则的道德价值应能表达对一定的行为准则的取向,并要求受教育者的行为活动与之相适应。从道德“实然”到健康人格的“应然”的过渡来说,自觉主动地出于道德而行动,比消极被动地合于道德而行动,更能体现出道德特有的性质,更具有道德价值。在为高校道德生活内涵进行准确定位的前提下,解决当前大学生伦理道德意识错位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构这种“应然”的道德价值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hi138.com   (一)以中华传统美德为道德价值观形成的伦理基础
  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二)以追求一种以人格健全发展为本位的德性人才培养的“美德伦理”为实践道德生活的价值内涵
  美德伦理的“美德”主要集中表现为人在规则面前的主动性和神圣性。因此也可说,美德伦理本质上属于一种“人格伦理”,即是一种指向更真人生经历、更善人生价值和更美人生境界的人格的自我完善。它不仅规范人生而且旨在导向人生;不仅是人生的他律规则更是人生的自律精神。B11通过促进这一健康道德人格的发展,加强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引导,培养道德理性,形成实施正确的道德行为的习惯。同时,注重在道德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切实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在道德选择中发展其道德人格,鼓励学生在人生的实践中追求自我完善,用发展性的生命去创造社会的进步和实现幸福的人生。
  (三)以强调自我立法,自我约束的道德自律为伦理标准
  马克思则对道德自律做了准确的概括:“道德自律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B12。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内化道德他律而来,是指道德行为者将道德意识内化于自我意识之中,自觉地、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排除了他人的、社会的等外在约束,并将道德行为的践行看作是一种享受和乐趣。B13一旦道德规则被看作道德生活最小的要求,被认为为社会生活必要的,即同时成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不打破具有绝对力量的社会稳定,义务与责任的概念一下子在近代提高到一个首要地位,成为最高的、普遍的。遵守道德规则,服从道德义务具有最高分量,一旦个人生活与之冲突,则要为之让位。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道德不只是一种外在约束力量,它更是一种内在自律性力量,即道德主体——学生,为自己立法,是把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主体为自己立法,一方面把基点建立在对道德他律性的认同上,另一方面又是对这种认同的进一步发展,即不但敬畏和服从道德,而且主动给自己制定具体的行为准则。
  注释:
  ①⑤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李志强,李肖.杜威论道德生活中的三对矛盾.江西社会科学.2007(4).
  ③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教育研究.2001年12月20日.
  ④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教育研究.2007(10).
  ⑥北大不招不孝子源于孝道缺失.中国青年网.http://www.youth.cn.008-11-25.
  ⑦许华.高校德育引入心理分析理论的必要性.科教文汇.2007(2).
  ⑧杨伟涛.道德的价值本性和应然表征.学术论坛.2008(7).
  ⑨周美玲.关于道德价值及其实现的规定性.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⑩牟永生.道德价值新概念.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B11李兰芬,马唯杰.美德伦理: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光明日报.2005年4月6日.
  B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
  B13丁雪枫.道德利益探微.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
  参考文献:
   [1]鞠献利.浅谈道德人格的培养.光明日报.1999年02月08日.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hi138.com
下载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服务

关于《浅议高校道德生活视域下道德价值的建构 》
本论文由胡刚编写,发布于 教育学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本论文有繁体版、英文版两个版本,如果您想下载《浅议高校道德生活视域下道德价值的建构 》请点击这里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论文下载地址 | 论文搜索 | 作者搜索 | 手机版 CopyRight@2008 - 2020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吉ICP备19001549号-1